1599788084(1).jpg

消失的“TA”——同样容易被忽视的抑郁症和维生素D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

抑郁症是现代人非常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是心理疾病的重要类型。

不断增长的数字

根据《2022 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中国有高达9500万抑郁症患者,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抑郁症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精力下降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等为典型症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新冠疫情后,全球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同样,在疫情期间,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也增加不少。

复杂的病因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目前,除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外,有关抑郁症病因的假设主要包括

抑郁症与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密切相关,许多实验室研究也证实抑郁症患者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低于正常对照者。临床上常用的三大类抗抑郁药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均主要是通过增加突触内 5-羟色胺水平、从而达到缓解抑郁症症状作用的。

应激在抑郁症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应激状况下,机体下丘脑会释放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PH),从而刺激垂体分泌糖皮质 激素、促进肾上腺释放皮质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功能损害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此外,有研究发现,一些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出了抑郁症的营养学病因观点。但相关研究尚不多,已发现与抑郁症相关的营养成分主要是叶酸、维生素B12、锌、硒、铁和脂肪酸等。最近一些研究还发现,情绪低落和抑郁也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维生素D在抑郁症发病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维生素D及缺乏现状

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固醇类衍生物,主要有维生素 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两种,两者的结构相似、生理学功能也基本相同。人体获得维生素D 的途径有两种 :第一种是从食物中摄取,其中动物性食物中主要含有维生素 D3、植物性食物中主要含有维生素 D2 ;第二种是由皮肤组织内的 7- 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光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维生素D3。来源于食物和皮肤组织的维生素 D 本身并不具有生物活性,必须经过两次连续的羟化过程才能转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 D 类物质。从食物和皮肤组织两种途径来源的维生素D在与血浆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D binding protein, DBP)结合后被转运至肝脏,在肝脏内首先经25-羟化酶作用转化成25-羟基维生素 D25-hydroxyvitamin D),后者进入肾脏后再经1α-羟化酶的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羟基维生素 D1,25-dihydroxyvitamin D),最后在 DBP 的载运下通过血液到达靶器官并与细胞上的维生素 D 受体结合而发挥相应的生物学功能。血液中的维生素D的半衰期仅为57d,其水平只能反映近期从食物中摄取和皮肤组织内合成的维生素D的量。而25-羟基维生素D的半衰期却长达 2030d,是维生素D在血液循环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临床上衡量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

维生素D代谢路径图

维生素 D 与其受体结合后将产生骨骼健康效应和非骨骼健康效应。骨骼健康效应主要包括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跌倒;帮助人体吸收钙、使钙停留在骨骼中,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积极效用。非骨骼健康效应主要是增强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以及降低细胞增殖、分化和程序性死亡的癌症风险等。维生素D受体及1α-羟化酶亦存在于大脑、特别是下丘脑和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中,故维生素D在神经递质的合成、炎症反应及钙平衡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发现,维生素 D 对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有重要影响。

中国人群维生素D不足的状况普遍存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了中国人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2016~2017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8.6%201518岁及以上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通过分析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发现,我国中老年人群血液维生素D整体水平较低,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分别占69.2%和24.4%,而维生素D充足的个体仅占6.4%。而另一项7个省份的调查报告显示:55岁以上女性血清25(OH)D平均浓度为45 nmol /L61.0%绝经后女性存在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与抑郁症相关研究

最近的一篇伞形荟萃分析研究,通过基于EMBASE, Scopus, Web of Science, Cochrane Central Library,PubMed scientific databases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信息,筛选截至20223月发表的英文相关论文。分析总结了15项荟萃分析,其中包括65项随机对照试验和31项观察性(队列和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D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且较高的血清维生素D摄入量与总体抑郁之间呈负相关。此外,研究表明:≤50岁、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参与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

大多数学者认为低水平的25-羟基维生素D导致抑郁症发生涉及多种机制,主要包括维生素D受体及1α-羟化酶等维生素D通路相关成分在神经分化、神经元功能、神经递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细胞膜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人体中,维生素D 受体的分布与啮齿动物相似,主要分布在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密切相关的下丘脑区域。而在抑郁症的病因机制研究中,许多学者已发现下丘脑在抑郁症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抑郁症患者中,下丘脑区域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水平以及相对应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有改变,但下丘脑与抑郁症间的关联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证实。一些研究也发现维生素D在脑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Eyles等发现,维生素D缺乏大鼠生下的大鼠的脑发育、细胞分化和生长因子信号通路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也下降。研究还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会影响某种激素的分泌、从而引发抑郁。动物放射自显影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25-羟基维生素D对应的靶组织与内、外分泌系统的分泌腺及促进细胞生长过程相关而不仅仅只是与钙代谢相关。另外,25- 羟基维生素D的目标神经元分布表明,其对神经生长因子、乙酰胆碱酯酶、色氨酸、睾丸酮、甲状腺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信使RNA合成都有影响,而这些物质均与人抑郁症发生相关。

维生素D在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上的机制

从维生素 D 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看,维生素D在抑郁症辅助治疗中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研究发现,通过光照或摄入维生素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情绪,但仅靠饮食和晒太阳不够,需补充维生素D考虑到已有的研究结果及维生素D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和低风险,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维生素D缺乏检测并及时补充可能是一种简便、成本-效益比好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Musazadeh V, Keramati M, Ghalichi F, Kavyani Z, Ghoreishi Z, Alras KA et al. Vitamin D protects against depression: Evidence from an umbrella meta-analysis on interventional and observationalmeta-analyses. Pharmacol Res 2023; 187: 106605.

2.M.J. Berridge. Vitamin D and depression: cellular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Pharm. Rev., 69 (2)(2017), pp. 80-92

3.王雪梅,吴彦,毛旭东.维生素D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上海药,2012,33(17):13-17.


报告查询

公众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