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788084(1).jpg

抗结核药物,TDM的重要方向!

结核病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据WHO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结核病发病患者估计为74.8万例(95%UI:63.4万~87.2万),位列全球第三,仍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药物治疗是结核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多种药品联合应用是抗结核治疗的特点,结核病治疗疗程长,不良反应大,目前推荐的抗结核药物剂量基于患者的体质量,由于存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K)个体差异,药物暴露量不足会导致耐药性和治疗失败,药物水平过高则会导致不良反应,需要对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

治疗药物监测(TDM

TDM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药理标志物或药效指标,利用定量药理模型,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其核心是个体化药物治疗。

一线抗结核治疗药物监测

化学药物干预仍然是目前结核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以全程、规律、早期、适量以及联合治疗为原则,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吡嗪酰胺(PZA)等是结核病的一线治疗药物。抗结核药物的抗菌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因此药物的暴露量是抗结核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国内已有不少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的研究,其共同目的是对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以期这些药物能达到合适的剂量并发挥最佳疗效避免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将住院并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测定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9例。

结果显示,患者服药2 h后体内INH、EMB、PZA 和 RFP ( 600 mg/d 或 450 mg/d )的低血药浓度发生率分别为57.3%82.2%29.8%36.3%51.6%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将确诊为结核病患者或疑似结核病并使用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74例。

研究结果显示,54.45%的结核病患者在服用异烟肼后的血药浓度达到治疗窗范围或者高于治疗窗上限,即达到抗结核治疗的标准。其他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结果与异烟肼基本一致,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分别有46.38%、47.96%、61.50%患者的血药浓度达标,左氧氟沙星只有22.22%的患者血药浓度达到治疗标准

另外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也是本研究探讨的问题。结果显示,异烟肼血药浓度仅对ALT具有显著影响(P = 0.016);乙胺丁醇不同血药浓度对尿酸值有显著影响(P = 0.004)。对于抗结核治疗的核心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两药联用且血药浓度均达标时患者生化指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适当提高血药浓度可增强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结核病防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住院部将收治的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 84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结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结合患者体质量明确用药剂量。

研究结果显示,利福平、异烟肼 Cmax <推荐值的患者比例分别为 23.81%和 34.52%,而乙胺丁醇 Cmax <推荐值的患者高达61.90%,痰涂片阴性组乙胺丁醇、异烟肼 C2h、Cmax 及乙胺丁醇 AUC0-8h 均高于痰涂片阳性组,这一结果提示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痰菌阴转情况)可能与异烟肼、乙胺丁醇血药浓度有关。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将因肺结核住院治疗并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测定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及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其中,服用EMB(口服,0.75g,1次/d)者144例,服用INH(口服,0.3g,1次/d)者209例,服用PZA(口服,0.75g,2次/d)者78例,服用RFP(口服,0.6 g,1次/d)者181 例。

研究结果显示,服用药物2h后,患者体内EMB、INH、PZA和 RFP的低血药浓度发生率分别为:62.5%、54.1%、34.6%22.7%,均无法达到参考范围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将住院的244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44例。

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服药后2小时的血药浓度结果进行分析得出,RFP、INH和EMB低血药浓度的比率较高,分别为52.05%、41.80%和52.05%。进一步分析发现,低血药浓度可能与年龄、性别、患有糖尿病和肝病相关。


以上相关研究来自不同地区,但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抗结核药物进行TDM存在必要性

对于药物暴露量变化引起较高风险或预后不良的结核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TDM也是WHO推荐的。2020年WHO指南建议在剂量处于上限和下限时分别进行监测,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过度暴露和暴露不足带来的不良治疗后果(尤其是对于注射剂、利奈唑胺和氟喹诺酮类药物)。2019年美国胸科协会(ATS)联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欧洲呼吸学会(ERS)、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共同发布了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指南,提及许多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专家使用TDM来识别存在药物吸收问题的患者,从而进行剂量调整。对于存在消化道问题、可能增加吸收不良风险、并发HIV感染、肾清除率受损或糖尿病患者,应优先进行TDM。

开展TDM的临床意义在于能够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同时通过合理用药最大化节省药物治疗费用。

另外,以上研究大多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准确性得到保证。TDM常用的分析技术主要有光谱分析、色谱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等,从药物专属性上推荐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HPLC法可对样品中的目标物质进行准确分离、含量测定,具有快速、高效、特异度和敏感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与HPLC法相比,LC-MS/MS特异度和敏感度更高,可同时对多种抗结核药物进行检测,包括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

参考文献: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抗结核药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国防痨杂志,2021,43(9):867-873.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21.09.003.

[2] 郭少晨,朱慧,郭超,等。909例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8,40(7):744-749.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8.07,014.

[3] 王菲菲, 王鹏森等. 重庆市244例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情况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 2024, 46(S1): 29-32.

[4] 史露露, 景辉等.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情况的临床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 2024, 46(8): 886-891. doi: 10.19982/j.issn.1000-6621.20240115

[5] 张冰,西娜等.274例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分析及其药物安全性探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3,20(2):90-94.

[6] 张太阳,李迪等.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病原学阳性肺结核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4,52(1):47-50.

公众号

返回页首